天文學家肯定“二月二龍?zhí)ь^”有科學依據(jù)
摘要:原標題:天文學家肯定“二月二,龍?zhí)ь^”有科學依據(jù) 民諺曰:“二月二,龍?zhí)ь^。”這是一個和節(jié)令密切相關的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因為農(nóng)歷二月初二前后是
民諺曰:“二月二,龍?zhí)ь^。”這是一個和節(jié)令密切相關的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因為農(nóng)歷二月初二前后是二十四節(jié)氣的驚蟄、雨水,據(jù)說經(jīng)過冬眠的龍,到了這一天,就被隆隆的春雷驚醒,便抬頭而起。所以古人稱農(nóng)歷二月初二為春龍節(jié),又叫龍頭節(jié)或青龍節(jié)。
二月二氣溫各地差異較大,南方有些地方已經(jīng)春花爛漫,新菜上市了,所以有花朝節(jié)、踏青節(jié)、挑菜節(jié)等不同名稱,唐代時這一天始有踏青“迎富貴”的風尚。白居易有《二月二日》詩云:“二月二日新雨暗,草芽菜甲一時生。輕衫細馬青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唐朝人這一天要吃“迎富貴果子”,也就是點心類食品。宋代時“二月二”過“挑菜”節(jié),南宋人周密《武林舊事》中記載,每到這一天,宮中舉行“挑菜”御宴活動,在一些小斛中種植新鮮菜蔬,把它們的名稱寫在絲帛上,讓大臣們猜,猜對的有賞,猜錯的受罰。唐宋時這些活動并沒有和“龍?zhí)ь^”聯(lián)系在一起。
龍崇拜在中華大地上由來已久,考古工作者在距今八千年前的興隆洼查海文化遺址中發(fā)現(xiàn)石堆龍,紅山文化遺址出土了大量的龍形玉器,距今也有五六千年的歷史,有“中華第一龍”之譽。千百年來,人們把龍視為帶神秘色彩的祥瑞,后來與宗教龍王信仰結合,成為主管雨水和水利的神靈。元代《析津志》上說元大都(即現(xiàn)在北京)風俗“二月二,謂之龍?zhí)ь^”,在北方廣大地區(qū)祈雨的心愿更為強烈,于是這一節(jié)日習俗漸漸多與龍相關了。
明代以后,二月二的民俗活動,有引龍回、熏百蟲、避蝎子、剃龍頭、祭龍王、忌針刺龍眼等,明人沈榜的《宛署雜記》中記:“鄉(xiāng)民用灰自門外委婉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在二月二的清晨,北方大部分地區(qū)的村民到河邊或井邊挑水把缸盛滿,燒香上供,然后從門外開始在院子里撒一條蜿蜒的灰線一直到水缸周圍,人們把這種儀式稱為“引田龍”。同書又說“熏百蟲”習俗是“熏床炕令百蟲不生。”《明宮史》載:“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棗糕,以油煎之,或以面和稀,攤為煎餅,名曰熏蟲。”北京清代《都門竹枝詞》中有“二月二日以油煎糕曰熏蟲”。驚蟄過后天氣轉暖,人們祈求“百蟲不生”,而避蝎尤為重要。山東一些地方要炒焦大豆(有咸甜之分),名為“蝎子爪”,給眾人分而食之,意為避免蝎子蜇人。孩子們邊吃邊唱:“吃了蝎子爪,蝎子不用打。”有的地方又加上瓜子、爆米花等,這是炒蝎子爪風俗的一個新發(fā)展。
關于“剃龍頭”這一習俗主要流行在北方地區(qū),此風俗不見前面諸書記載,懷疑形成的年代可能比較晚,或始于清代甚至近代。這一習俗與“正月里剃頭死舅舅”的俗信相呼應,人們整整一個正月都不理發(fā),剛出正月,就趕上二月二這個節(jié)日,又與“龍頭”有關,遂產(chǎn)生自然的聯(lián)想,為人們急于理發(fā)的行為找到了合適的理由,不僅留了一個正月的頭發(fā)終于可以剪掉了,而且還能得到好彩頭。傳說這一天理發(fā),會使人鴻運當頭,福星高照,所以這一天大大小小的理發(fā)店人頭攢動,生意紅火。
各地二月二的食俗五花八門,差異較大,但都有一個有趣的共性,這些吃食以龍體的部位命名。貴州吃煮紅雞蛋,叫“龍膽”,山西吃面叫“龍須面”,北京吃餅叫“龍鱗”,吃米飯的叫吃“龍子”,吃餃子的稱“龍牙”,吃豬頭肉呢,當然就是“龍頭肉”了。吃什么之所以附會于龍,從民俗學理論上講,是因為人們出于希望從圖騰物尋求庇護和汲取圖騰物超能力的心理。有人說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或有道理。
近來現(xiàn)代天文學家肯定了“二月二,龍?zhí)ь^”是有科學依據(jù)的。中國古代天文學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斷季節(jié)。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座,角宿一和角宿二恰似龍的兩只犄角。在冬季時,這蒼龍七宿都隱沒在地平線以下,黃昏以后也看不見它們。到了二月初,黃昏來臨時,處在龍頭位置的角宿從地平線上出現(xiàn)了,這時候整個蒼龍的身子還隱沒在地平線以下。幾小時后,龍的“咽喉”亢宿也升至地平線以上,子夜時分,“龍爪”氐宿出現(xiàn)。二月二以后,龍頭浮出地平線的時間會逐日提前,一個月以后整個龍頭就抬起來。
二月二的食俗非常獨特,有“南糕北餅”的說法。同樣是年糕,有吉林的炸油糕,浙江的“撐腰糕”,同樣是餅,有河北、河南的“攤咸食”,北京、天津的“春餅”。“撐腰糕”用糯米粉制作成扁狀、橢圓形,中間稍凹,如同人腰狀的塌餅,以隔年糕油煎食之,以求腰板硬朗,耐得勞作,故稱“撐腰糕”。在民初《海虞風俗竹枝詞》中記述:“糕條忙向籠中蒸,朵朵梅共熱氣騰,那曉衛(wèi)生亡命嚼,撐腰勿痛究何曾。”說的就是二月二吃撐腰糕。
北方還有“二月二,啃豬頭”的傳統(tǒng)。東北人這一天把豬頭和豬蹄放在一口大鍋里烀得爛爛的吃。同樣是吃豬頭,北京人就考究多了。老北京人有吃春餅的食俗,他們把醬頭肉切成薄片,醬口條、熏雞、松仁小肚切成細絲,和菠菜炒雞蛋、炒韭菜豆芽等熟菜一起夾在春餅里吃,絕對是一道營養(yǎng)豐富令人垂涎的美味佳肴。
天津人吃“煎燜子”堪稱一絕,方方正正的綠豆粉團晶瑩剔透,形似一個大果凍,改刀成小塊。燜子本身寡淡無味,放在平鐺里用少量的油煎成四面金黃,配上綠豆芽、韭菜段加豆皮絲制成的炒合菜,放上調(diào)料,麻醬、蒜泥、獨流醋調(diào)成醬汁,酸中帶辣,適口開胃,燙面烙春餅,再喝上一碗熱氣騰騰的稀飯,算是在正月吃膩了大魚大肉后的清淡美食吧。
清代時有人認為“二月二”可能來源于我國南方為慶賀土地神誕辰的社日,因為南方缺少耕地,土地神在南方顯得更為重要。
其實人們關心“龍?zhí)ь^”,用各種形式進行紀念,歸根究底是與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有關系。正如民謠所唱:“二月二,龍?zhí)ь^,大倉滿,小倉流。”因為二月正是農(nóng)作物播種的季節(jié)。在科學不發(fā)達的時代,百姓們通過各種紀念活動,寄托了祈龍賜福、保佑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的強烈愿望。在老百姓的口碑中還流傳著這樣一首打油詩:“二月二,龍?zhí)ь^,天子耕地臣趕牛;正宮娘娘來送飯,當朝大臣把種丟。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豐登太平秋。”“一年之計在于春”,朝廷皇帝親率滿朝大臣帶頭參加春耕雖屬作秀,但表明國家重視春耕不誤農(nóng)時之態(tài)度。以上情景,二月二祭土地神也好,祭龍王神也好,都是對風調(diào)雨順豐衣足食的美好祝愿。
農(nóng)歷二月二,是一年中我們與龍走得最近的一天,我們作為龍的傳人,傳承著中華龍行天下、自強不息的精神,帶著對大自然造化眾生的敬畏,帶著對神州大地無私饋贈的感恩,帶著對美好未來的希望,在豐富多彩的節(jié)日習俗中描繪新的一年的愿景,那就是國泰民安、全面小康的中國夢,隨著萬物萌蘇的春天正向我們走來,讓我們在各自的崗位上勤勉敬業(yè),昂首奮進!
(來源:天津日報)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天津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駐馬店網(wǎng)”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wǎng)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nèi)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wǎng)”。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wǎng)應有權益,否則,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本網(wǎng)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yè)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yè)(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wǎng))”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wǎng)站、團體從本網(wǎng)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wǎng)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網(wǎng)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chǎn)權的作品,請與我們?nèi)〉寐?lián)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