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日子都是干出來的(二)

牛群成 種植艾草脫了貧 當上顧問帶民富
記者 侯偉峰
4月29日,走進泌陽縣黃山口鄉(xiāng)安莊村牛群成的艾草種植基地,一股清香撲面而來,50余畝艾草一片豐收景象。
4年前,牛群成一家還是遠近出名的困難戶。他家中4口人,自己腿部殘疾,無一技之長,愛人又智力障礙,一家人生活困難,2016年5月被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縣中醫(yī)院駐村第一書記了解情況后鼓勵牛群成通過發(fā)展產業(yè)來改變困境,建議牛群成從事成本技術要求低、易于成活、管理簡單、收益較大的艾草種植業(yè)來脫貧致富。
說干就干。2017年,牛群成利用扶貧產業(yè)直投及企業(yè)帶貧資金,在幫扶人員的指導下,試種了4畝艾草,當年種植就獲得成功,一共收割了3茬,一畝收入達到4000元,總共收入16000多元。依靠艾草,他家也于2017年底成功脫貧。
去年,牛群成被聘為技術顧問,致力于為群眾免費提供艾草種植推廣、技術服務,嘗到甜頭的牛群成現在流轉土地種植艾草50多畝,并帶動周邊70多戶種植艾草200余畝,共同走上富裕之路。
現在牛群成的生活越過越紅火,逢人便說:“正是黨的好政策,我才能脫貧。下一步,我準備發(fā)展艾草產業(yè),帶動更多的村民走上幸福路、致富路!”
李新位 黨的好政策讓我走上致富路
記者 劉付明
“感謝黨的好政策,讓我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接下來我一定繼續(xù)努力,讓全家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眲偹屯暌慌澴?、鴿子蛋,收到貨款4000多元的張柏墳村脫貧戶李新位高興地說。李新位是平輿縣射橋鎮(zhèn)張柏墳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右手小時候因為意外只剩兩根手指,父親早年因病去世,母親麻迷也是一名殘疾人,患有精神病和慢性哮喘。十七歲的他便開始自力更生,由于殘疾外出進廠打工沒有廠收,只好在外干雜活打零工,生活非常艱難。
經過實地走訪調查,第一書記甄崇多次鼓勵他自主創(chuàng)業(yè),并告知他有扶貧小額信用貸款可以申請,還是免息的。在鎮(zhèn)、村兩級干部的幫扶下,他申請了農業(yè)銀行的小額扶貧貸款2萬元,加上自己前期打工的一些積蓄,第一筆啟動資金就有了保障,慢慢走上養(yǎng)鴿子致富的道路。鴿棚建好后,甄崇多次對接畜牧養(yǎng)殖專家到鴿場現場指導。
在村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李新位的鴿場發(fā)展越來越好,于2019年新建第二座大棚。由于發(fā)展不錯,還貸及時,2020年,李新位又申請5萬元的扶貧小額信貸,進一步擴大養(yǎng)殖規(guī)模,現在肉鴿、蛋鴿產銷兩旺,產品供不應求。

馬忠于 趕著羊群奔小康
記者 閆海峰 通訊員 張紅衛(wèi)
今年50歲的馬忠于是汝南縣板店鄉(xiāng)劉營村的脫貧戶,他6年前在扶貧政策的扶持下開始養(yǎng)羊,,隨著養(yǎng)羊規(guī)模不斷擴大,馬忠于家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他家里蓋起了小洋樓,兒子大學畢業(yè)后還在上海找到了固定工作,每月收入過萬元,一家人的日子是越過越紅火。2015年,因為兒子上學掏空了家底,他家被認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6年,在扶貧干部的幫助下,他家申請到3萬元扶貧貸款,在自家院里建起羊圈,購買10只母羊開始養(yǎng)羊,并不斷擴大養(yǎng)殖規(guī)模。
有汗水就有收獲,經過一家人起早貪黑的辛勤努力,2018年馬忠于家養(yǎng)羊收入5萬多元,年底時光榮摘掉窮帽,2019年7月還被評為板店鄉(xiāng)脫貧致富標兵。現在馬忠于不光是養(yǎng)羊大戶,還是村里的致富帶頭人。
“是國家的扶貧政策和扶貧干部幫助我走上富裕路,今后我要繼續(xù)擴大養(yǎng)殖規(guī)模,帶動周邊群眾發(fā)展養(yǎng)殖產業(yè),讓更多的人過上幸福的小康生活。”談及未來發(fā)展,馬忠于信心滿滿地說。
陳立士 不等不靠真脫貧
記者 張新義
2015年,確山縣劉店鎮(zhèn)后山村村民陳立士因身患重度心肌梗塞,醫(yī)療花費較大,生活困難,被精準識別為貧困戶。在醫(yī)療扶持和精準幫扶政策的支持下,陳立士做了心臟手術,通過幫扶人的關心幫助、家人的悉心照料,陳立士慢慢恢復了行動能力。作為一個感黨恩、不服輸的老農民,陳立士堅持用自己的勞動增加家庭收入,不等不靠,用他的話說:擺脫貧困還是要靠自己,只有自力耕生才能收獲真正的幸福。這也是他和后山村金絲皇菊產業(yè)發(fā)展結下不解之緣的開端。
由于種植經驗豐富,他常年在村里的金絲皇菊種植基地務工,從育苗到播種再到日常管護,每一個細節(jié)都拿捏得當,種植金絲皇菊的農戶大都要向他咨詢種植技巧。
“提到我們村的金絲皇菊,那可是一塊寶,這兩年我每年都能收入2萬多元,身體也好起來了,心情更好”,后山村2018年脫貧戶陳立士每每提及村里的金絲皇菊種植都是贊不絕口。
變成了一個“土專家”的陳立士在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路上走得越來越寬。2019年5月,陳立士榮獲2019年駐馬店市脫貧致富標兵稱號。
全巧紅 產業(yè)扶貧讓我走上致富路
記者 劉付明
“我現在有三個大棚,都是種植的蘑菇,除去成本每年收入也有近3萬元,明年我準備再擴建一個大棚”。近日,平輿縣玉皇廟鄉(xiāng)鄭營村脫貧戶全巧紅算著賬,和鄰居們攀談著。翻開全巧紅的年收入記錄,幾筆數字映入眼簾:2017年生產經營收入17064元,2018年生產經營收入15100元,2019年生產經營收入35600元,2020年生產經營收入35000元。全巧紅家的生產經營這一項收入每年都在增長著。
全巧紅是平輿縣玉皇廟鄉(xiāng)鄭營村委7組脫貧戶,丈夫鄭先鋒是肢體(腿部)3級殘疾,全巧紅是肢體(腿部)2級殘疾,夫妻二人行走不便,但是他們身殘志堅。在納入貧困戶之后,駐村工作隊和村委多方幫扶,結合實際情況,為他們培訓種植蘑菇技術,協(xié)調資金幫助建起大棚種植蘑菇。夫妻二人不但學會了種植蘑菇技術,還學會了騎電動三輪車,每逢蘑菇收獲季節(jié)夫妻二人采摘后就開著電動三輪車,到各個餐館、超市送貨,銷售非常便利。
全巧紅和丈夫一年一年干著,收入也一年一年增多著。雖然夫妻二人肢體殘疾,但是國家的脫貧政策為他們“安裝上了行走便捷的義肢”,讓他們一步一步穩(wěn)穩(wěn)地走上了致富路。
苗明霞 引領群眾奔富路
記者 閆海峰
12年前,丈夫因病去世,欠下6萬多元的債務,她用柔弱的雙肩撐起了家庭,通過外出打工和自主創(chuàng)業(yè),不僅還清了債務,還逐步走出困境。2011年,當她了解到村里許多姐妹都想出去打工掙錢,但因家中孩子和老人需要照顧無法走出去時,毅然放棄上海穩(wěn)定的工作,返回家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辦了東宇服裝加工廠,帶領留守婦女和貧困戶共同致富。她就是汝南縣老君廟鎮(zhèn)大肖村池莊村民苗明霞。苗明霞引進進口縫紉設備60多臺,對外加工工作服、襯衫、女裝、童裝等,年生產能力10萬余件,訂單最多時可安置100多名留守婦女就業(yè)。2017年,她開辦了服裝加工培訓班,免費培訓貧困人員。幾年來,她向周邊服裝加工企業(yè)輸出技術工人數百名,帶動了當地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yè)和增收。
贈人玫瑰,手有余香。苗明霞先后被省、市、縣婦聯(lián)評為“致富女能手”“好母親”和汝南縣“誠實守信模范”,2012年榮登“中國好人榜”,2013年被評為“駐馬店感動天中十大人物”。2018年,她的服裝廠被授予巧媳婦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工程示范基地。

余新全 我脫貧 我致富 我光榮
記者 張新義
“段書記,你好。我現在北京建筑工干活兒,一個月可以拿到七八千元的工資。兩個孩子繼續(xù)領著助學金,媳婦在縣一高食堂打工,每個月也可以拿到2000多元。我脫貧,我致富,我光榮。沒有黨的扶貧政策和縣委宣傳部的愛心幫扶,就沒有我家今天的好日子……”3月27日一大早,確山縣瓦崗鎮(zhèn)蘆莊村脫貧戶余新全從北京打來電話,向駐村第一書記表達感激之情。
余新全是瓦崗鎮(zhèn)蘆莊村2016年建檔立卡貧困戶,全家4口人,兒子江濤在7歲時一場車禍造成下肢三級殘疾,每年腿部手術都要花去十余萬元的醫(yī)療費。全家生活困難,負債累累。這時,縣委宣傳部的幫扶人員與他家結成幫扶對子,經常到他家走訪,幫他們落實醫(yī)療保障、教育扶貧、入股分紅、金融扶貧、就業(yè)扶貧等優(yōu)惠政策,想方設法幫助他們家庭增加收入,樹立信心。政府又為他們家修繕了平房,門前鋪了水泥地面,刷白了墻體,對庭院進行了徹底清理。
目前,余新全夫婦干勁十足,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全家也光榮脫貧致富了,小日子也越過過好了,正向著小康生活邁進……
劉更臣 開網店掙錢養(yǎng)家 身殘志艱樹榜樣
記者 陳司 通訊員 宋永亮
“微信轉賬給我,這邊馬上就發(fā)貨?!比涨埃谏喜炭h邵店鎮(zhèn)劉岳村重度殘疾人托養(yǎng)中心,坐在輪椅上的劉更臣笑著對記者說:“又接了一單,這一單能掙40多元呢!這都是托養(yǎng)中心給我?guī)淼?,如果沒有這里,我都不知道自己該怎么活下去。”2009年,劉更臣在外出務工時從腳手架上墜落,導致腰部以下高位截癱,為肢體二級殘疾。父親劉保林于2017年底因腦溢血后遺癥導致肢體二級殘疾。劉更臣出事后,其妻撇下年幼的兒子離家出走。家中突然失去收入來源,沉重的家庭負擔落在劉更臣母親卜昴肩上。
2016年5月起,上蔡縣開始試點探索建立重度殘疾人托養(yǎng)中心。托養(yǎng)中心建成后,劉更臣成為第一批入住者,不久。他的父親也來到這里,母親卜昴被聘為護工,每月還有2000元的工資。
2017年,上蔡縣舉辦免費電商培訓班,省疾控中心駐廟王村第一書記夏衛(wèi)東動員劉更臣到縣電子商務產業(yè)園學習電子商務技術。就這樣,劉更臣的網店開始代理本地農特產品,生意做得風生水起。閑暇之余,他還用手機拍攝視頻,發(fā)在社交平臺上為自己的網店引流,銷量最多的時候,一天能有五六十單,月收入1000多元,積少成多,一年能收入上萬元。

黃翠英 “上蔡模式”改寫命運
記者 陳司 通訊員 宋永亮
“爸,我回來看您了,今年我和我媽在這里陪您過年……”今年春節(jié)前,在四川某大學讀研究生的聶小濤(化名)一回到家鄉(xiāng),就迫不及待的來到上蔡縣大路李鄉(xiāng)重度殘疾人托養(yǎng)中心,看望長年躺在病床上的父親聶華堂??斓斤堻c了,小濤的母親、也是這個托養(yǎng)中心的護工黃翠英端著熱騰騰的飯菜走了進來。黃翠英是大路李鄉(xiāng)孟堯村村民,家中現有4口人。2014年3月,她的丈夫聶華堂遭遇車禍,受傷嚴重,被認定為肢體1級殘疾(植物人),家庭喪失主要勞動力,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2016年,上蔡縣委、縣政府將大路李、邵店、五龍3個鄉(xiāng)鎮(zhèn)作為實施扶貧助殘工作試點,探索實施重度殘疾人集中托養(yǎng)工作。托養(yǎng)中心建成后,聶華堂作為第一批人員入駐托養(yǎng)中心。大路李鄉(xiāng)還按照相關程序,將黃翠英聘為護理員,照顧丈夫聶華堂和另外一個重度殘疾人,每月還領2000元的工資,家庭條件慢慢好轉,已于2018年脫貧。
據了解,該縣先后分3批建成集中托養(yǎng)中心32個,集中托養(yǎng)貧困家庭重度殘疾人619人,解放貧困家庭勞動力800多人。上蔡縣探索的這種扶貧助殘模式,不僅獲得了全國脫貧攻堅獎組織創(chuàng)新獎,還入選了“全球最佳減貧案例”。
劉健 小香菇撐起致富傘
記者 侯偉峰
泌陽縣馬谷田鎮(zhèn)陳莊村貧困戶何長遠的家中干凈的院子里晾曬著不少香菇,一股股淡淡的干菇香味撲面而來。
何長遠夫婦原本生活很幸福,還有一個可愛的兒子。后來,兩口子不幸染上疾病,在遭受疾病折磨的同時,經濟負擔越來越重。
后來,脫貧攻堅的春風吹進了這個貧困無助的家庭。2016年,他們一家被納入貧困戶。
在駐村第一書記劉健的疏導下,何長遠夫婦心里疙瘩逐漸解開。病情控制后,劉健建議他們在家從事體力活較輕的香菇種植業(yè),市場大,見效快。經過反復思考后,夫婦倆于2017年投資種植香菇。為了這些香菇,夫妻二人幾乎吃住都在大棚中,在采摘的最忙的時候,他們還雇傭村民,不僅富了自己,還增加了村民收入。
2017年當年,夫婦倆就獲利2萬多元,一舉摘掉了窮帽子,以后,他們連年擴大規(guī)模,僅去年和今年年初,他們就種植兩萬多袋,收益6萬多元。由于夫婦二人勤勞能干,今年縣里對他們的勤勞創(chuàng)業(yè)就獎勵了12000元,這讓夫婦倆樂開了花,今年秋天他們想繼續(xù)擴大規(guī)模。
“感謝黨的好政策和第一書記的幫助,要不然我也脫不了貧和重新走上致富路。好日子都是奮斗出來的,下一步,我們會用勤勞雙手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何長遠夫婦對未來滿懷憧憬。
責任編輯:徐明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fā)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yè)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yè)(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fā)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lián)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