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埃里克·侯麥的風花雪月
摘要:特呂弗后來的作品看起來和侯麥有一些相似之處,當然,他們的區(qū)別也是明顯的。畢竟特呂弗是街頭少年出身,他的情感呈現(xiàn)無法做到像侯麥那樣。侯麥被認為是保守的,甚至是陳腐的,不革命的,相比于其他新浪潮導演作品,侯麥電影被廣泛認可也比較晚。
法國的侯麥導演十年前就去世了,但他的影響力持續(xù)存在,而且他所影響和塑造的電影脈絡十分清晰。按說他是一個冷門導演,他的電影表達過于內斂了,基本都是著力刻畫人的內心世界。電影的戲劇性在于人物的動作性、行動性,侯麥電影人物的行動性是十分微弱的,就像評論家所說的,他的電影是“思考的而非行動的”。那么著力于幽微表達的電影,一般看慣商業(yè)電影的人很難有耐心去完全領會,但喜歡的人卻會十分癡迷于侯麥的電影藝術。
第10屆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放映了侯麥的6部影片,很多電影發(fā)燒友為之歡呼。最近管虎的電影《八佰》上映,很多觀眾說,這才是真正的電影!我知道這些人在說什么。他們指的是視覺效果突出的電影才是“好電影”“真電影”。若如此,侯麥電影簡直是太不電影了。其敘事主要依賴于人物的對話和臺詞,很多侯麥影片如果去除了畫面,以廣播劇的形式出現(xiàn),估計也一樣能夠被受眾所理解。如果侯麥的影片在小屏幕上觀看已經(jīng)足夠,在大銀幕上看侯麥,究竟有什么值得歡呼的呢?
這其實在討論一個特別本體性的問題,就是關于侯麥電影的“電影性”問題。侯麥的電影當然也是電影,它是有其獨特的電影性的。當電影從無聲變成有聲之后,電影的定義就被修改了。電影是畫面和聲音綜合促進的藝術,話語在其中也發(fā)揮巨大作用,雖然過度依賴于臺詞的電影,看上去會讓畫面的力量顯得消極,但畫面的作用仍然沒有被消解。這一點要討論起來,的確要浪費太多筆墨,而且相關方面的思辨,歷史上已經(jīng)完成了,在此按下不表。我想說的是,由于這次北影節(jié)重新放映侯麥的電影,要求筆者為侯麥電影做映前的導賞部分,所以連續(xù)重看了四五部侯麥的影片,包括《夏天的故事》《綠光》《克萊爾的膝蓋》等等。這次重看,讓我獲得了非常多的新體會。
我們該如何言簡意賅地介紹侯麥?如何理解侯麥的意義?侯麥是法國新浪潮電影導演當中比較另類的一位。從年齡上來說,他是法國新浪潮中年齡最大的一位導演——出生于1920年,比戈達爾大10歲,比特呂弗大12歲,比瓦爾達大8歲。我們知道瓦爾達被稱為法國新浪潮的老祖母,侯麥比瓦爾達年長這么多,卻沒有獲得如此殊榮,原因何在呢?
公認的情感大師
侯麥的電影風格和表達傾向,也和這些人很不一樣,他對于新浪潮的精神理解也與其他人不盡相同。他雖然跟很多新浪潮導演一樣,做過影評人,是影評人轉行做導演成功的典范,但他的人生閱歷與其他人也差別很大。在做電影之前,他是一個教文學的老師,而且還寫小說,是一位作家。他后來的電影幾乎都是先完成小說,再將小說拍成電影,所以從這里看,他的電影是作家電影,也是作者電影,作者性非常強。
他的作者性體現(xiàn)在哪里呢?其實侯麥以前的作品我都看過,他和法國電影新浪潮的其他導演的作品特別不一樣的是,其作品的情節(jié)我往往記不住,每次重看的時候,就會慢慢想起來這電影我以前看過。我覺得發(fā)生這個現(xiàn)象是有原因的。因為他所設計的故事情節(jié)對于我們來說,都是茶杯里的風波,相比于我們在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中所熱衷于討論和呈現(xiàn)的各種大問題,侯麥的視角過于微觀,描寫的波瀾過于內在化,而且也未免過于風花雪月了。
事實上,他的創(chuàng)作也和他創(chuàng)作電影的那個時代——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法國社會氣氛非常不吻合。我們知道1960年代法國有五月風暴,但是侯麥的作品似乎沒有呈現(xiàn)那樣的時代精神。他的作品幾乎全部是知識分子、中產(chǎn)階級談戀愛,如上所言,他的電影在戲劇行動性上看起來都很微弱,而且特別依靠臺詞、話語來推動敘事。所以有人說他的電影的特點是話癆。
所謂話癆,其實是指一種沒有意義的絮叨。但是今天重看侯麥的電影,我覺得這個觀點是不對的。他的話語里面,還是體現(xiàn)了人物內心世界的波瀾起伏,那些話語不是無關緊要的,它們仍然在觀照人生幸福和精神困境的問題,觀照孤獨的問題,人和人的關系問題。這些問題并非不重要。
侯麥是公認的情感大師,因為他心細如發(fā),對于人物的行為動機了如指掌,對于人類感情的了解細致入微。他的電影很少呼天搶地、割腕自殺這樣的愛情故事,而是探索在自由選擇下人物的一些細膩的情感波動、人心的左右漂移。他洞察男女交往中的秘密,愛情的秘密,但侯麥似乎并不悲觀。我認為他是非常積極地去探索這一切,可以感受到他一邊在觀察,一邊在享受,而且時常對于男性角色進行調侃。尤其是當影片中的男性在幾個女性間周旋,最后卻被所有人拒絕的時候,觀眾就會感到很滑稽,就會發(fā)出會心的微笑來,這種微笑中有調侃也有同情?!断奶斓墓适隆罚?996)就是這樣一部作品。
侯麥特別擅長描寫人的孤獨和人際關系中的錯位,比如獲得威尼斯金獅獎的《綠光》,它呈現(xiàn)一個失落的女子在巴黎和郊區(qū)游蕩,和外部世界無法達成和解與一致的狀態(tài)。別人都在假期當中處于愉悅的心態(tài)中,欣賞美景并和人聚會,而她在一切地方都不能安心享受,身邊的美景也被她走馬燈似的錯過。這種狀態(tài)的呈現(xiàn)是很微妙的,當然也依賴于導演的電影控制力。侯麥對于一個人在聚會時孤獨和無法融入的心境,往往能夠有很好的把握,觀眾看了后往往能夠感同身受。
雖然美國的影評家認為,侯麥是無性的情色主義專家,沉溺在庸俗的布爾喬亞的語言學中,侯麥的美學是中產(chǎn)階級的美學。但是侯麥本人不為所動。他認為電影并非幻象的藝術,而且認為自己的作品是自由的,仍然遵循了新浪潮的精神。但是,什么是新浪潮的精神呢?
將微妙的心理活動拍成電影
法國新浪潮內部其實也是分裂的。我們知道,在巴贊于1958年去世以后,侯麥接任了《電影手冊》的主編。法國電影新浪潮和這本手冊的關系,我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此處不再贅言。到1963年,因為左右立場之爭,侯麥和手冊派的年輕人發(fā)生了觀念的沖突。手冊的年輕人強迫他接受更為激進的觀念,這個時候,侯麥選擇了離開《電影手冊》。
在這個過程中,侯麥和特呂弗的立場可能稍微一致一些。但我們知道特呂弗也是一直被戈達爾所詬病的。特呂弗本人并不認同戈達爾的激進,而要說起來,特呂弗的出身更應該產(chǎn)生激進思想,但事實上并非如此。特呂弗后來的作品看起來和侯麥有一些相似之處,當然,他們的區(qū)別也是明顯的。畢竟特呂弗是街頭少年出身,他的情感呈現(xiàn)無法做到像侯麥那樣。
侯麥被認為是保守的,甚至是陳腐的,不革命的,相比于其他新浪潮導演作品,侯麥電影被廣泛認可也比較晚。但是今天來看,我認為,他的作品還是有著巨大的開創(chuàng)性的,因此也是有革命性的,這個革命性不是指強烈的當下政治性,而是發(fā)生在藝術領域的革命性。
從視覺方面來說,他的視覺語言比較普通,但是他本人對于這種語言似乎很堅持,可見這可能是侯麥的堅定的美學原則。他的電影長鏡頭偏多,但是沒有在鏡頭運動上進行繁瑣的調度,大多是舒緩的搖和移,跟拍也很多,景別大多是固定的中近景,很少極端景別。他的鏡頭視點也大多是普通人日常生活的視點。看起來很普通,但他就是用這種視覺語言,將一個不具有電影感的生活領域和日常心理領域搬上了銀幕。我認為,這是一個巨大的開創(chuàng)。
今天我們經(jīng)常說,什么什么電影是一部侯麥式的電影。因為侯麥在這個方面做到了極致。比如洪尚秀的電影,我們就認為是“侯麥式”的。也有國外評論家這么評價侯麥:“侯麥最令人興奮的并不是他高舉的文學性,而是他成功地將某些不適合拍攝電影的題材轉化為電影,找到了一種電影化的方式。”
我們都認為侯麥的電影與十八、十九世紀法國小說中的心理描寫和寫實主義有關。我覺得這點是對的,畢竟侯麥本人也是小說作家,熱衷于文字。所以他的電影的很多思路,必然也和那些法國小說有著內在的淵源聯(lián)系。也有人說,看侯麥的電影,令他想起了普魯斯特的小說《追憶似水年華》。那種對于日常生活細節(jié)的品嘗和吟詠,的確也和侯麥的細節(jié)性十分相似。也許可以說,侯麥將普魯斯特式的微妙的心理流動拍成了電影,而這正是侯麥電影的開創(chuàng)性和革命性所在。
而侯麥的電影對于我們中國的電影人來說,也是一個富有意義的參照。我們的電影拍攝愛情往往缺乏那樣的婉轉、細膩與耐心,但是我們卻能將《甄嬛傳》里的宮斗拍得那么傳神,也許在我們獨特的社會生活里,還是要更多地學習如何去愛,去更溫暖地了解,去觸動和安撫人的內心世界,那么看侯麥的電影就是一種很好的學習。(王小魯)
責任編輯:閆繼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駐馬店網(wǎng)”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wǎng)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wǎng)”。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wǎng)應有權益,否則,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本網(wǎng)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yè)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yè)(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wǎng))”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wǎng)站、團體從本網(wǎng)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wǎng)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網(wǎng)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chǎn)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lián)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