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萍的“舞”俠世界
摘要:《平潭映象》以平潭獨特的海島風光為基底,融合了南島語族、殼丘頭文化、藤牌操、舞龍舞獅、媽祖信仰等特色民俗文化,從形意式全方面展現(xiàn)“新東方美學”。 李南
中新網福州1月11日電 (記者 林春茵)被團員們稱為“楊鐵人”的楊麗萍,在《平潭映象》10日晚間演出結束后最后離場,已是午夜。福州寒夜的6℃氣溫中,她穿著單紅裙,身姿十分瀟灑筆直,有如俠女夜行。
楊麗萍導演的《平潭映象》10日晚間繼續(xù)在福州上演。有評論認為,楊麗萍用磅礴的舞美和剛柔并濟的舞蹈語言為平潭的南島語族文化、殼丘頭文化“立傳著說”,令人震撼感動。
從1971年就開始跳孔雀舞的楊麗萍,自2003年從中央民族歌舞團隱退后,開始了《云南映象》《黃山映象》等系列創(chuàng)作,而云南的山水走獸、藏區(qū)的人情風物,都成為她舞劇創(chuàng)作當仁不讓的主角,展示活潑潑的民族生態(tài)。
她對大自然萬物的“俠義”可見一斑。此次《平潭映象》以流傳于兩岸的藤牌操、舞龍、黑面獅、媽祖信俗,串聯(lián)起故事情節(jié)。在《平潭映象》戲曲導演、福建省實驗閩劇院編劇王羚看來,楊麗萍是在為“平潭元素”立傳,“楊麗萍身上有股俠氣。她有她民族的豪爽,又特別細膩。”
對于來自云南洱海的楊麗萍來說,操刀海洋題材最難的地方在于如何在舞臺上呈現(xiàn)島嶼“淘海”“臺風”的生活場景。“舞怎么跳得出‘魚在網里’?”她對中新網記者笑說,她在平潭“每個角落”尋找文學元素,“那些海鴨、海鳥、石頭厝、臺風天,甚至于長在石頭縫里的小草,可它們怎么來到舞臺上?”
歷時一年,最終觀眾們看到,多重視頻疊加出裸眼3D效果,令舞臺演繹出觸手可及的海景:海水逐浪,海魚拍浪,驚濤翻騰。而舞者們更手執(zhí)海鳥長桿,翻飛出成群蔽日的鴉陣;手推鴨子獨輪車,也做出快活俏皮的海鴨群。
舞劇中,經歷一場慘烈的御敵海戰(zhàn)之后,女主人公“平潭嵐”付出了生命。楊麗萍坦承,她是用“并不甜美、卻很真誠感人”的敘事,來講述平潭的海洋文化印象。
“我們想要在海洋特質的民俗美學中,加入哲學的思考。”該劇總顧問、來自臺灣的馬宗天說。作為該劇的主創(chuàng),他寫出了第一稿故事,盡管后來一改再改,仍保持著對人性拷問的基調,“即使是海戰(zhàn),我們并不閃避歷史,也不蓄意挑起什么。”
“楊麗萍關注石頭和浪花,但她不是在島上自言自語,她用具有全球意識的藝術語匯,讓平潭向世界說話。”王羚說。
王羚是平潭人,在楊麗萍鼓勵下,他“放開”地把閩劇曲牌小調融于舞劇中。他感慨說,正是因為有楊麗萍為平潭先民“立傳”,“那鮮活的故鄉(xiāng)先人,讓我在藝術的血緣中,找到了自己精神生命的身份認同。”
當記者提及林懷民對楊麗萍的評價“我很欽佩她”時,楊麗萍也聊起了她對好友林懷民的數(shù)面之交。上世紀九十年代,兩岸尚未冰融,她就作為第一位赴臺演出的大陸舞者,去到臺灣,并與林懷民切磋。
“林懷民真的很讓人欽佩,他是東方的,是中國的,所以他在全世界享有盛名。”楊麗萍與林懷民惺惺相惜,“我們都特別尊重、特別向往可以幾十年如一日地去做跳舞的人。”
“我們的祖先在冥冥中給了我們一些期待,期待我們能做出一些東西,去傳承和超越。”楊麗萍說,“這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事情,并沒有多偉大。”(完)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中國新聞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fā)現(xiàn),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yè)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yè)(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lián)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