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學家:元朝時已有“二月二龍?zhí)ь^”之說
摘要:俗話說“二月二,龍?zhí)ь^”。每逢農歷二月二,沈陽各處理發(fā)店的人就立刻多了起來,大人小孩都爭著在這一天“剃龍頭”。3月9日,一說起二月二,沈陽市文
俗話說“二月二,龍?zhí)ь^”。每逢農歷二月二,沈陽各處理發(fā)店的人就立刻多了起來,大人小孩都爭著在這一天“剃龍頭”。
“正月不剃頭”起因于盛京
民間有一句老話說:“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所以一進入農歷正月,理發(fā)店的生意變得很清淡。那么,這種民俗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齊守成認為:起因與清初時努爾哈赤、皇太極在盛京(今沈陽)發(fā)布的“剃頭令”有直接關系。
在清朝之前,漢族人只梳理頭發(fā),根本不剪也不剃。在他們看來,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妄動。后來由于清初強行推行“剃頭令”,人們才開始出現(xiàn)大面積剃發(fā)。
在清朝的幾部史料中,記載清軍攻城略地時,都出現(xiàn)了“剃發(fā)”這個詞。“各處文武軍民盡令剃發(fā),倘有不從,以軍法從事。”在清朝文獻里,把歸降叫作“剃發(fā)歸降”,投降的百姓叫“剃發(fā)降我之民”。天命六年(1621年),努爾哈赤率領后金軍攻占沈陽,不久遼東各地大小城池盡入后金人手中,“官民皆剃發(fā)降”。
清順治元年(1644年)4月,清軍打敗李自成進入山海關的第一天,也下達了“剃頭令”。漢族人不愿服從,但又不能為此丟了腦袋,就約定正月不剃頭。因為正月是一年之始,正月不剃頭,就表示一年沒有剃頭,以此來表達人們的思舊之情,稱之為“正月不剃頭,思舊”。后來就演變出“正月剃頭,死舅”的說法。
齊守成笑說:“現(xiàn)在大家都移風易俗了,正月里剃頭的人也不少。”
經過多年的演變,“二月二剃龍頭”在民間產生了不少表達美好愿望的諺語,比如“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二月二,龍?zhí)ь^,大財小錢往家流,好運剛剛起了頭;二月二,剃剃頭,剃掉煩惱和憂愁,今年定有好兆頭”。
“龍?zhí)ь^”寄托美好愿望
齊守成介紹說:“農歷二月二,在歷史上有‘春耕節(jié)’‘農事節(jié)’‘春龍節(jié)’‘龍頭節(jié)’等多種稱呼。元朝學者熊夢祥在其所著元大都(今北京)志書《析津志·風俗》中記載‘二月二日,謂之龍?zhí)ь^。’由此可見,元朝時就有‘二月二龍?zhí)ь^’之說了。”
其實,“二月二”與農業(yè)生產有著密切關系。“二月二,龍?zhí)ь^,大倉滿,小倉流。”這首民謠寄托了古代人祈禱獲得好收成的希望。過去,在遼沈地區(qū)的一些農村,滿族村民在大年三十前會在院內豎起“燈籠竿”,此后每天都要在黃昏之時點燃燈籠,讓其徹夜長明。這個燈籠竿要在
沈陽日報、沈陽網記者 陳鳳軍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沈陽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fā)現(xiàn),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yè)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yè)(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lián)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