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火的記憶
摘要: □王太廣(驛城區(qū)) 生活在農村的我,小時候對柴火非常親切。因為我知道沒有柴火就不能燒火,就不能做飯。所以,每當勞動之余和學習之外,都會考慮柴火的事。與柴火密不可分的當數大人。他們在收工的路上、行
□王太廣(驛城區(qū))
生活在農村的我,小時候對柴火非常親切。因為我知道沒有柴火就不能燒火,就不能做飯。所以,每當勞動之余和學習之外,都會考慮柴火的事。
與柴火密不可分的當數大人。他們在收工的路上、行走的途中,都注意觀察和留意路旁和田野上的一片落葉、一根樹梢等,只要見到都會彎腰拾起。帶筐的會順手放進去,沒帶筐的就用胳膊夾著或抱著。我們放學后,不用大人們催促,就會自覺地從家里挎著籃子、帶上鐵锨,獨自或成群走出村莊,到田野里割柴草、摟柴火、刨樹根等。每一個河坡、溝渠、樹下都是我們弄柴草、拾柴火的地方。有時我會為找到一片沒割過的茅草、蒿子而欣喜,為摟到一堆枯草或一堆樹葉而自豪,同時也常常為弄不到柴火而失望。
當時,我們最愛唱的就是現代樣板戲《紅燈記》中李玉和的唱段:“提籃小賣拾煤渣,擔水劈柴全靠她,里里外外一把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每到星期天或放假期間,我們幾個小伙伴兒就到居住不遠的公社機關、供銷社等有食堂的單位院內撿煤渣。有時候看大門的老頭還不讓進,有時雖然進去了,可撿著撿著又被人攆了出來。后來,我發(fā)現比我們大一點的小伙伴兒到駐馬店(鎮(zhèn))去撿煤。與其說是撿煤,不如說是掃煤。因為煤場都在鐵路以東,由于路況差,運煤的車輛一經過就漏下很多,引來不少小朋友搶著掃煤,膽大的就從馬車或架子車上用手捧、用鐵锨鏟。當然如果一旦被發(fā)現,不是遭一頓臭罵,就是挨一頓毒打。我看了以后,非常害怕,想即使弄不到煤也不干這等事。
在那個年代,農村能用煤燒火做飯可以說是件奢侈的事。因為大部分人家沒錢買煤,有的即使買了煤也舍不得燒,只是在過年過節(jié)炸油條、熬肉或冬季取暖時用用。因為那時的糧食剛夠吃,煤在人們的生活中比糧食還金貴。那時候,由于農民祖祖輩輩是以柴火引炊,年復一年,柴火就顯得逐漸缺乏了。秋天時,人們把每一片草叢、小灌木叢都割了弄回家,堆成柴火垛兒,樹葉不到落的時候就有人偷著打下來曬干了燒。從田間拾到的玉米茬、高粱茬等就算是好柴火。不到深秋,田邊、路旁就全光禿禿的了,光得露著毛細的草根兒。到了冬季,人們還得背著條筐到田野或河坡刨柴草根兒。結果,田野的溝溝坎坎以及河坡、溝渠等地方,常年植被稀薄,總也旺不起來,一年四季顯不出應有的生機。
時過境遷,改革開放后,特別是進入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每次回家發(fā)現人們的炊火文化與以前相比有著巨大變化。田野里的柴草一年年地沒人割了,草逐年地發(fā)旺,形成了厚厚的植被層,讓人們覺得以往光禿的田野、河坡,突然間壯麗秀美起來。
近年來,我每次回家走在田野或溝渠、河坡邊,就會覺得那么多厚厚實實的柴草沒人割,實在是非??上???杉毤毾雭?,如今誰還愿意費勁地把那些柴草弄回去,去擺弄那股嗆人的煙灰呢?
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和煤炭資源的不斷開發(fā),從平原到山區(qū),農民早已用煤炭做飯了。這些年,隨著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不少農戶“一池三改”,用沼氣做飯,還有的用液化氣、天然氣和電能來做飯,這樣既省力又省錢,既衛(wèi)生簡單又方便,同時還節(jié)約能源,因而,柴火自然而然地被舍棄了。
回想起這幾十年來柴火營造的炊火記憶,雖然漸漸淡化,但新的炊火文化又在農村不斷地發(fā)展著、變化著。我想,這不就是炊火文化的記憶,這不就是農村變遷的例證,這不就是共和國發(fā)展歷程的折射嗎?
責任編輯:guanli
(原標題:駐馬店新聞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fā)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yè)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yè)(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fā)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