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污染調查或許另有“機密”
摘要: □蘇文洋 北京律師董正偉1月30日向環(huán)保部提交了信息公開申請,要求公開環(huán)保部門和國土資源部2006年開始的一項調查的相關數(shù)據(jù)。近日,他收到政府信息公開告知書,稱“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數(shù)據(jù)屬于國家機密
□蘇文洋
北京律師董正偉
空氣污染的數(shù)據(jù)可以即時公開,水污染的數(shù)據(jù)可以即時公開,食品、藥品等安全信息可以即時公開,為什么土壤污染狀況的信息作為“國家機密”不能公開呢?此事引發(fā)公眾和媒體的質疑。
人們總是對不能公開的信息抱有好奇心,特別是對那些沒有正當理由不公開的信息,尤其充滿求知的渴望。于是乎,人們猜測是否土壤污染程度嚴重到不能告訴老百姓,怕引起某些麻煩。很多媒體發(fā)表評論,也多是從這個角度加以分析,勸告環(huán)保部要相信人民群眾,老百姓知道真相天塌不下來。
我懷疑環(huán)保部以“國家機密”為由拒絕公開土壤污染信息,倒不一定是擔心老百姓對土壤污染狀況產生什么不穩(wěn)定的情緒,而是這項據(jù)說花費10個億的調查,本身就存在問題,根本就拿不出經得住公眾檢驗的科學調查數(shù)據(jù)。去年,國家審計署的一位官員告訴筆者,一項有關治理土壤污染的環(huán)保項目,花費了天文數(shù)字的巨資,結果審計評估根本沒有多少效益。我不知道是否指的是環(huán)保部門的這個“國家機密”,還是另外有其他項目的問題。很多年前,我和我的同事探討過一些部門的所謂“機密”、“保密”,其實保的并不是先進的秘密,而是那些落后的秘密。當然,有極為特殊的落后秘密也要適當保密,不讓外面的人摸清我們到底發(fā)展到什么水平。但土壤污染狀況也當作“國家機密”,簡直令人不可思議。
土壤有沒有污染,如同空氣、水有沒有污染一樣,你不公開并不代表不存在問題。公開真相,公眾監(jiān)督,大家一起想辦法改進,可以促使問題早日得到解決。今年一些地方出現(xiàn)霧霾天氣,各地政府和氣象部門及時發(fā)布信息,公眾主動響應政府號召,減少燃放煙花爆竹,盡管還是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空氣污染天氣,終歸是有所緩解。不把真相告訴公眾,結果必定是污染愈加嚴重。特別是土壤污染,不像空氣污染、水污染那樣直觀,公眾單憑眼睛看、鼻子聞、舌頭嘗是不能感覺到的。我曾經就憑借直觀感覺判斷空氣質量比奧運會期間退步了,并為此與原市環(huán)保局副局長杜少中爭論了一番,事實證明我的直觀感覺比他那些儀器還靈驗。我至今還沒有想明白,為什么花了那么多錢買了儀器會讓杜少中判斷失誤呢?倘若他的判斷不失誤的話,或許可以提前一兩年就搞PM2.5監(jiān)測和治理空氣污染。
土壤污染調查信息不能公開,或許不是常人理解的“國家機密”,而是另有難言之隱。這種部門內部的難言之隱,當然也可以稱之為一種“國家機密”,但最好稱之為另類“國家機密”或“部門機密”。
責任編輯:guanli
(原標題:駐馬店新聞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fā)現(xiàn),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yè)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yè)(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lián)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